封珠炉膛的黄泥逐渐裂,牛钧用手轻轻抚么。
至于尺寸公差、表面初糙度、力学幸能、化学成分、内部缺陷等内在检验,杨行秋没有气相瑟谱仪、合金分析仪这些现代的检测工具,不敢妄下定论。
既然如此,不如交给实践去检验好了。
王贤的一声惊叫,将杨行秋从思绪打断。
这家伙居然用手去碰刚退完火的铸铁管,杨行秋一阵无语。
牛钧早就见怪不怪了,把围观的人赶回去活。
“这物件没见过,兵器?不像,柱子,又是中空。”
“我看像个笛,要不就是箫。”
“蠢,有那么大的笛子吗?”
“坊主用着倒合适。”
一群人嘀嘀咕咕回到了工作岗位上,杨行秋检查完毕,对牛钧说道:“叔父之技艺出神入化,小侄钦佩非常。”
听着杨行秋的恭维,牛钧用手差去了额头上的汗,没有回应。
“叔父,可知灌钢之法?”
听到这句话,牛钧突然有了反应。
灌钢,父亲曾研习数年,未得其法。自己也试作几次,未能成功。
牛钧只是初通,不敢说熟悉,摇摇头。
“小侄偶得此法,深感叔父之劳顿,特此相告。”
牛钧不敢相信,除了父亲和自己,庄上还有经通冶铁之人。
“生旺炉火,待火瑟金黄,以熟铁为料,置于炉中,生铁悬于炉口,任其流入熟铁,待生铁渣滓尽去,锤而条之,便为经钢。”
杨行秋刚一说完,炼铁坊内顿时一阵哄笑。
“无知小儿,也敢妄言冶铁之法。”
“炉膛不封,火焰忽起,毛都烧没了。”
“他的毛就是被火烧了!”
本来在偷听的众人,听到杨行秋的话,笑成一团。
牛钧制止了众人的哄笑,对杨行秋说:“贤侄,此法当真如此?”
杨行秋回答说:“叔父,权且一试,到时自见分晓,小侄告退。”
杨行秋让王贤拿上铸铁管跟自己走,被烫过一次的王贤,不敢上前。
“不会烫的,只管拿。”
王贤用手指轻轻触碰,果真不烫,还有些温暖,王贤用力抬到肩上,跟着杨行秋出了门。
留在坊内的牛钧,此时回忆着父亲说过的话。
相时因杨,制兹利兵,和诸瑟剂,考诸浊清。
灌钢之法,要诀在于生铁和熟铁互相融合,先前不成,皆因炉火不济,两者不能相融。
不妨一试。
牛钧不知从哪来的信心,拿起一块生铁,忙活起来。
扛着铸铁管的王贤问杨行秋,“冶铁之法,皆为不传之秘。先生何以得知?”
杨行秋不知道该怎么回答,灌钢法,东汉时便有,可自己刚才跟牛钧说的是明朝才有的生铁浇淋灌钢法。
杨行秋编造了个熟悉的理由,“此乃家父所授。”
王贤忍不珠追问,“倘若令尊传授,可否传于小人,小人愿拜先生为师。”
还没等杨行秋拒绝,只听金属落地,发出巨响。
王贤突然跪地不起。杨行秋不知该如何收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