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量才接过文章,迅速地看了一遍,“不错,挺好,有了上一篇的铺垫,只要吧黎和会的消息如你所料,这篇文章准能再次引起轰动。”
说着,将文章转手交给方进山。
方进山看了看文章,“对了,这两天,投稿的文章越来越多了,而且支持的人也越来越多了,今天我们发了五篇文章,三篇都是支持你的,这支持的人多,我的心还真悬起来了,但愿你是对的。”
“放心把,方大哥,错了的话,我不要钱,给申报一年,可以了吧?”只有冉洪自己清楚,绝不会有错误这一选项。
晚上,冉洪等四人又来到同孚里杜公馆,进行行动前的最后一次准备。
“这两天,大家都去现场踩了点,现场的条件,应该说对行动非常有利,杜先生选的这个地点非常好,关于这次行动,大家还有没有什么问题?”
一向细心的叶焯山提了个建议,“我们去现场看了,我发现了一个问题,现场距离戈登路有几百米,没有路灯,夜里一定很黑,对我们自然有利,可如果天儿太黑,对方看不到我们,我们也看不清对方,行动时一定会很吃力,要不要找几支电筒,这样我们就方便多了。”
叶焯山一说,冉洪发现还真是这样,关键是,他来到这个时代,压跟儿就还没见过手电筒,幸亏叶焯山在美国领事馆工作过,见多识广,知道有电筒这么个玩意儿。
“黄劳板的巡捕房就有电筒,焯山,明朝侬寻黄劳板手下的人,去拿两支。”杜岳生在一旁说道。
这个问题解决后,大家试戴了头套,又按冉洪说的,以年龄为序,排了劳大到劳八的行动时称呼,并再次明确了每个人的具体职责,算是一切准备就绪,只等明天晚上的行动了。
进入四月下旬,天气明显地热了,天黑的也晚了一些,直到晚上八点以后,周边才陷入一片黑暗之中。
天黑之后,冉洪等人潜入低矮的冬青灌木丛后面,小心地不发出一点声音,默默地等待着。
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,他们要等的黄包车,依旧不见踪影,偶尔会有一两个行人,从小路匆匆地走过。
没办法,这种守株待兔就是这样,虽然明知道可能会很晚,甚至有可能等到半夜,但也只能提前等着。
等了不知道多久,也许到了半夜一两点钟,小路尽头的苏州河方向,传来了一点声音,逐渐离得近了,能听出正是几辆黄包车行驶的声音。
第一次这种事儿,冉洪难免还是有些紧张,即使屏珠呼晳,却仿佛仍然能够清晰地听见心跳的“怦怦”的声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