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央作为被接受方,人才质量上非常难把控。郡国不仅是人才提供方,同时还是裁判,拥有评价人才好坏的权利。
当太守与大族勾结,那么则就出现既是裁判者,又是参与者的情况。中央成为受害方,无论人才垃圾与否,他都需要去接受。故而中央为了分别人才高低,唯有内部自我甄别,或是惩治郡守
推举到中央的孝廉到地方任官,必会照顾举荐他的太守子嗣,或是姻亲故旧。几百年下来,必然如树枝般分叉开来,从中央盘踞到地方,这便是两汉门生故吏之现象。
曹氏父子推行的九品中正制,实际上就是新瓶换旧酒,换汤不换药,且加强了地方士族的话语权。
当司马懿意识到地方权利膨胀,为了增强中央权利,则就把裁判权弄到中枢。由于缺乏明确的标准,及西晋立国不正,则就形成了盘踞中枢的士族门阀。
科举制,本质上是让中央掌控裁判权,自己成为人才的供应方,及人才接受方。削弱地方在人事权上的话语权,阻止出现门生故吏的现象。
为了让更多人才有官职可任,或是说不让人才被地方官征辟,中央则要将州郡的人事权剥夺走。当地方官无法任命辅官,人才为了出仕,他们或被动,或主动,从全国流向中枢。
当霍峻想通这些内容时,他猛地发现季汉欲推行这一系列制度,其之难度不亚于一番变法,中央到地方要完成收权、集权,剥夺那些州郡长官的人事、推举权。
这些所思内容,霍峻不曾告诉过刘、葛二人,不仅是南汉要以北伐为先,且还因制度超前,暂无具体的行政政策。
当然也与霍峻身份有关,他虽兼领录尚书事,但因大将之故,不敢手太多尚书台的事。
当刘备欲改孝廉制时,霍峻心思活泛起来,他准备尝试以阳嘉新制为理由,看能否改良季汉的选官制。
此页为本章 第2页 / 共5页~
如内容不全或提示是最新章节
(^ ^) 请退出阅读模式 (^ ^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