且扬州、荆州这样算好的,如那汉末长期动荡的兖州,永和五年统计的八十余万户。到西晋太康初年时,几十年过去了,兖州仅有八万余户,可谓十室存一户。
霍峻回皖城几日,通过信件沟通,对江东户籍情况,心中也有了数。在忙完政事后,霍峻出城视察马场,顺便下乡看看被迁到皖城四千余户的青徐百姓。
皖城有两,分别为皖、潜,又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利工程,即皖为乌石堰、潜为潜堰。两堰之中乌石堰被修缮,灌溉数千顷,用于军户、流民开垦荒废的农田。
今春季之时,司马芝收到诸葛亮的消息,建议修缮潜堰,似乎有大量百姓迁移到皖城。于是司马芝发动军士民夫,修缮潜堰,引河入渠,以便百姓耕作。
可惜这批百姓到达的时间晚了,抵达之时已是夏季,虽错过春季稻种植,但却能赶得上秋冬季节的冬小麦种植。在司马芝的组织下,这些迁徙到皖城的百姓,近几日在搭建房屋;又根据官府分配的田亩,捣弄田亩,以备秋季种植冬麦。
霍峻在前往马场的路上,路过这些百姓聚集的亭落。远远望去,只见百姓们互帮互助,举木搭建房屋;妇人在弄着稻草,准备用于铺设屋,甚是热闹,各有分工。
霍峻没入亭落,而是在马车上远远地观望,问道:“百姓口粮从何而来?”
“军师实乃大才!”
司马芝同乘车驾,赞扬道:“芝与诸郡欲供口粮,又让迁徙百姓自力更生,入猎鱼虾,进山寻林物,以配口粮食之。然军师却言,夏至秋长有数月,虽可让百姓生活下来,但郡县负担不小。”
“故军师以为,可行以工代赈之法,出工三日,休沐一日,便于百姓持家务。官府以粮草、农具为酬,以便百姓生活居住。其中具体出工何物,军师以为可修利,或是为船厂伐木,或入山挖矿,或是诸如此类之事。”
此页为本章 第2页 / 共6页~
如内容不全或提示是最新章节
(^ ^) 请退出阅读模式 (^ ^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