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良田可安置军队家眷,皖城的另外的一种资源也让霍峻利用起来,即天柱山内的铁矿资源。
自东汉以来,随着江淮被开发,皖城所在的潜山盆地有了大量人口居住,随之皖城周围的铁矿也被人所发现。在潜以北,天柱山边缘的喉亭便有铁矿被发掘,即山治铸铁石,铸造农耕器具。
今日霍峻从皖口坐船顺潜北上,便是为了到喉亭视察铁矿的进展状况。
潜上,数艘舟舸逆江而上,行至河畔泥泞河滩,霍峻指着河道说道:“潜从天柱山而出,河流汹涌,别观左右两岸,春夏季涨,秋冬降,可为田耕种之地。”
说着,霍峻看向司马芝,问道:“今乌石堰四千余顷良田够否?我观田亩多是百姓耕作,少有荒废。”
汉代之时,一顷地为240亩,四千顷地则是在960,000亩左右,按照五口之家治田百亩的估算,仅够九千六百户的百姓耕种,且不算入因无人耕种,有百姓多占田亩等事。
当初设计开灌的乌石堰,初步满足了当下军户家眷及迁徙而来的百姓的耕种生活需求。若皖城想进一步扩张,修筑潜堰势在必行。
主簿司马芝沉吟少许,说道:“启禀府君,皖流野入江,百姓得鱼虾之饶,又有亩之耕,足可食之。修筑潜堰,灌溉入田,行以耕作,并非不行,但人力限制,百姓缺牛耕作,又少农牧器具。”
当下皖城有军户及江北流民耕作,暂时有了人口。火耕耨是田的耕种手段,但不代表田不需要耕牛劳作。没有耕牛负重,只能让人劳作,且缺少铁制农具,也进一步限制了人力开发皖城。
因而对于霍峻修筑潜堰的建议,司马芝并不认同,而是建议尽可能为百姓获取耕牛,打造铁制农具。
沉吟少许,霍峻说道:“吴会有铜铁之利,海盐之饶,某书信一封让承明送批农具而来。且孔明在丹阳手治盐铁,亦可向买卖农具。至于耕牛,且看日后征战缴获。”
此页为本章 第2页 / 共4页~
如内容不全或提示是最新章节
(^ ^) 请退出阅读模式 (^ ^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