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我在诸天有角色第十一章 武艺突破

宋代科举制度,基本上是宋承唐制。同时,顺应朝代发展,针对前代科举的弊端,在科举制度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完善和改革。其中,对寒门学子和后世科举影响深远的,主要有下列几条:一是,取士不问家世,二是,考试规程严密化,三是,取士宽厚。

在宋代,不论士农工商子弟,不问东西南北之人,均有资格应试科考“取士不问家世”。终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取的唯一标准“一切考诸试篇”。当时宋代王朝更是为革除“科名多为势家所取”的弊病,在科举入仕上的名次和数量上大加裁抑势家子弟,北宋载人《宋史》列传中的北宋人物,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,而出身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,而且随着时间的演进,时代愈晚,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;以宰辅的出身来作统计,情况也大体相似。

“惟有糊名公道在,孤寒宜向此中求。”诗句里的糊名,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、籍贯等密封起来,所以又称弥封或封弥录,鉴于糊名之后,还可以认识字迹、暗语,后来就又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。这样一来,阅卷的考官也就无从辨认这究竟是哪位考生的试卷了。除了糊名、誉录以外,宋朝还有锁院制、锁厅试、别头试等严密的考试规定、制度。同时,废除了盛行于唐代和宋初的公荐、公卷制度,在科举入仕的道路上为寒门子弟创造了相对公平、公正的考试环境。

宋代也是科举史上取士最多的朝代。此外,凡科举及第的考生无需再通过吏部考试,直接授予一定官阶,且晋升机制比较完备,仕途显达。据史料记载“仁宗一朝十有三榜数其上之三人,凡三十有九,其不至于公卿者,五人而已”。大意是,仁宗在位期间,开科考试十三次,计算其中的前三名,一共三十九人,而这些人中没有晋升到公卿地位的,只有五个人罢了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~

此页为本章 第1页 / 共3页~

如内容不全或提示是最新章节

(^ ^) 请退出阅读模式 (^ ^)